核心识别特征 - 荔蝽
体型与颜色:
- 成虫体型较大,体长通常 18-25毫米,宽 10-15毫米。
- 体色主要为黄褐色至灰褐色。
- 体表覆盖细密的黑色刻点,但整体看起来不像麻皮蝽那样“麻”。
- 前胸背板前缘和前侧缘通常有狭窄的淡黄色或黄白色边。
- 小盾片(胸部背面的三角形区域)基部常有3个并列的浅色小斑点(有时不明显),末端呈淡黄色或黄白色。
- 腹部侧接缘(身体两侧边缘)黄黑相间,交替排列,非常醒目。
臭腺孔:
- 这是椿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。荔蝽的臭腺孔开口位于腹部腹面两侧,靠近中后足基部的位置。
- 当受到惊扰时,会释放出强烈的刺激性臭味。
触角:
- 触角4节。
- 最显著的特征是:第4节(末节)通常呈鲜艳的橙黄色或橘红色(有时基部颜色稍深),这是荔蝽非常关键的特征,与其他很多椿象不同。
- 第1-3节通常为深褐色。
足:
宿主植物:
- 最重要的生态特征! 成虫和若虫几乎只危害荔枝和龙眼(无患子科)。在野外发现时,如果不在荔枝或龙眼树上,是荔蝽的可能性就极低。这是最快速、最可靠的初步排除依据。
常见易混淆昆虫及关键区分点
茶翅蝽
- 相似点: 体型中等(约12-16mm),颜色黄褐至灰褐色,体表有刻点,有臭腺孔。
- 关键区分点:
- 体型较小(比荔蝽明显小一圈)。
- 体色更灰暗,花纹更斑驳,无荔蝽那样相对均匀的黄褐色基调。
- 触角第4节不是橙黄色,通常为褐色或与前面几节同色。
- 侧接缘无醒目的黄黑相间斑纹,通常为同色或斑驳。
- 宿主广泛:危害梨、桃、苹果、海棠、樱桃、大豆、菜豆等多种果树、蔬菜和观赏植物,极少在荔枝/龙眼上发现。
麻皮蝽
- 相似点: 体型较大(17-25mm),体色深(黑褐至棕黑色),有刻点,有臭腺孔。
- 关键区分点:
- 体色深得多:主要为黑褐色、棕黑色或铜绿色金属光泽(荔蝽是黄褐色)。
- 刻点更粗大密集:全身(尤其是前胸背板和小盾片)布满粗黑刻点,使其看起来像“麻子脸”,故名“麻皮蝽”。
- 触角: 第4节黑色(不是荔蝽的橙黄色),且第5节(末节)基部为黄白色(麻皮蝽触角5节,荔蝽4节!这是重要区别)。
- 侧接缘: 有黄黑相间斑纹,但黑色部分通常更宽大。
- 宿主广泛:危害多种果树(梨、桃、柑橘、葡萄等)、林木(泡桐、法桐等)及农作物,在荔枝/龙眼上不常见或不是主要害虫。
稻绿蝽
- 相似点: 体型中等(约12-20mm),属于蝽科,有臭腺孔。
- 关键区分点:
- 体色: 最常见的是纯绿色(全绿型),也有黄肩型(前胸背板前半部黄白色)、点绿型(体背有白点)等色型。完全没有荔蝽的黄褐色基调。
- 体型: 通常比荔蝽更宽圆(卵圆形)。
- 触角: 第4-5节通常为黑色或黑褐色(不是荔蝽的橙黄色)。
- 宿主: 主要危害水稻,也危害豆类、十字花科蔬菜等,极少危害荔枝/龙眼。
珀蝽
- 相似点: 体型中等(约8-12mm),有光泽,有刻点,有臭腺孔。
- 关键区分点:
- 体型明显小得多。
- 体色和光泽: 体背常有绿色、黄绿色或琥珀色的强光泽,有时带紫红色光泽(荔蝽无此鲜艳光泽)。
- 前胸背板侧角: 常呈小刺状突起(荔蝽侧角圆钝)。
- 触角: 第4-5节通常绿色或与体色相近,不是橙黄色。
- 宿主: 危害大豆、菜豆、玉米、水稻、果树等,不危害荔枝/龙眼。
总结关键区分要点(牢记)
宿主锁定: 只在荔枝或龙眼树上发现?这是首要线索。在其他植物上看到相似虫子,基本可以排除荔蝽。
体型与底色: 体长
18-25mm,底色为
黄褐色至灰褐色(非绿色、深黑色、铜绿色)。
触角末节颜色: 第4节(末节)呈鲜艳的橙黄色或橘红色。这是最醒目的视觉特征之一。
侧接缘斑纹: 腹部侧缘
黄黑相间,对比鲜明。
小盾片末端: 通常呈
淡黄色或黄白色。
臭腺孔: 位于腹面两侧,受惊扰会
释放强烈臭味(辅助特征)。
快速鉴别流程
看植物:在荔枝/龙眼树上吗?不是 → 基本不是荔蝽。
看大小和主色调:很大(接近2厘米)且黄褐色?是 → 进入下一步。
看触角末节:是鲜艳的橙黄色吗?是 → 极可能是荔蝽。
看侧接缘:黄黑相间吗?是 → 基本确认是荔蝽。
(辅助)闻气味:惊扰它,有强烈臭味吗?有 → 更支持是椿象(包括荔蝽)。
掌握这些特征,特别是宿主植物、体型、黄褐色底色、橙黄色触角末节和黄黑相间的侧接缘,就能非常有效地将荔蝽与茶翅蝽、麻皮蝽、稻绿蝽、珀蝽等常见相似昆虫区分开来,避免混淆。在野外观察时,最好结合多个特征进行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