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起源:从祭祀到狂欢
汉代(公元前206年—公元220年):祭祀与历法之始
- 核心起源: 元宵节的核心习俗与正月十五这个特殊日期密切相关。汉武帝时期,采纳太初历,将正月定为岁首,正月十五日(新年后第一个月圆之夜)被确立为祭祀“太一神”(北极星神,最高天神)的重要日子。这一夜在宫中通宵燃灯祭祀,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这被认为是元宵节张灯习俗最早的官方起源之一。
- 佛教影响: 东汉明帝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。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下令在正月十五(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传统)这一天,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这进一步推动了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在民间传播。
隋唐(581年—907年):狂欢节的形成
- 规模空前: 隋炀帝时期,元宵庆典变得极其奢华盛大。他为了彰显国力、与民同乐(也有粉饰太平之意),在洛阳举办盛大的百戏表演,并沿街搭设戏棚,绵延八里,张灯结彩,通宵达旦。这时的元宵节已从宗教祭祀活动演变为全民性的狂欢节。
- 唐代鼎盛: 唐朝国力强盛,社会开放。元宵节成为最重要的全民性节日之一,官方解除宵禁三天(十四、十五、十六),允许百姓通宵游玩。长安、洛阳等大城市,花灯制作技艺高超,灯市规模宏大,火树银花,歌舞百戏通宵达旦。女性也被允许出门观灯,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相识、约会。“猜灯谜”活动正是在唐代开始流行起来,文人雅士将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供人猜射,称为“灯谜”或“打灯谜”,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气息和智力趣味。
二、热闹活动里的历史故事
赏花灯:
- 驱邪祈福的象征: 最初点灯的深层含义是驱散黑暗、祛除邪祟(古人认为黑暗与疾病、灾祸相连)。在正月十五这个冬春交替、万物复苏的时节,灯火象征着光明、温暖和希望,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。
- 皇家威仪与盛世气象: 从汉武帝祭祀太一到隋炀帝、唐玄宗时期的盛大灯会,点灯规模往往成为国家强盛、君主贤明、天下太平的象征。历史上著名的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”(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)、“东风夜放花千树”(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)等诗句,都描绘了当时元宵灯会的极致繁华。
- 民间技艺的舞台: 花灯制作是民间工艺的集大成者。纸扎、竹编、剪纸、绘画、彩扎等技艺在花灯上得到完美融合。各地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灯,如龙灯、宫灯、走马灯、荷花灯、兔子灯等,承载着不同的吉祥寓意(如龙灯象征力量与祥瑞,兔子灯象征多子多福)。
猜灯谜:
- 文人雅趣与智慧游戏: 灯谜源于古代的“廋辞”和“隐语”,是一种含蓄、巧妙的语言艺术。在宋代,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,猜灯谜在元宵节期间变得极为流行。它不仅是娱乐活动,更是文人展示才学、比拼智慧、相互交流的雅事。
- 寓教于乐: 灯谜的内容包罗万象,有字谜、成语谜、地名谜、人名谜、诗词谜、物谜等。猜谜的过程既能锻炼思维,又能增长知识(历史典故、文学常识、生活常识等),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。
- “射虎”的由来: 猜灯谜古时雅称“射虎”,因为灯谜往往构思巧妙、扑朔迷离,像老虎一样难以射中,猜中谜底如同射中猛虎,充满挑战性和成就感。
- 社交媒介: 在礼教森严的古代社会,元宵节是难得的社交盛会。青年男女借赏灯猜谜之机,可以相对自由地接触和交流。灯谜有时也成为传情达意的含蓄方式。才子佳人因灯谜结缘的故事在戏曲小说中屡见不鲜。
三、总结
- 起源时间: 元宵节赏花灯的核心习俗可追溯至汉代(祭祀太一神、佛教点灯)。
- 定型与繁荣: 在隋唐时期,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盛大狂欢节,猜灯谜活动也在此时期兴起并流行。
- 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: 这些热闹活动背后,藏着古代祭祀祈福的信仰、皇家彰显盛世的雄心、城市繁荣的市民文化、文人雅士的智慧情趣、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,以及特定历史时期里难得的社交自由与浪漫气息。
因此,元宵节的花灯与灯谜,远不止是视觉的盛宴和智力的游戏。它们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,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光明、团圆、智慧、欢乐的不懈追求,是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。每一次赏灯猜谜,都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